如何促進農民增產增收,并又為返鄉農民安置就業提供出路,延壽縣確立了“兩個1000萬”工作目標,即:發展500戶年飼養2萬只肉雞的養殖大戶,形成1000萬只肉雞養殖規模;發展500戶年種植2萬袋食用菌種植大戶,形成1000萬袋食用菌生產規模。目前已經落實肉雞養殖小區36個、養殖肉雞530萬只,種植食用菌600萬袋,取得了階段性成果。
抓住重點 從肉雞食用菌突破
為破解困擾和制約農村經濟加快發展的瓶頸,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,去冬今春,延壽縣通過調研發現,該縣具有非常好的肉雞養殖基礎,全縣肉雞年出欄達到200多萬只,年出欄在萬只以上的養殖大戶達到30多戶,縣家禽協會吸收的肉雞養殖戶達到200多戶。這項產業從育雛、飼養管理到銷售,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。同時,相對于生豬、肉牛生產周期較長,市場價格波動大的問題,肉雞養殖周期短、見效快、回報高,市場比較平穩,具有“船小好掉頭”的獨特優勢,能有效規避市場風險。在食用菌生產方面,延壽是全國生態建設示范縣,林業資源豐富,目前年生產食用菌400萬袋,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。因此,延壽縣確定把肉雞和食用菌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重點,充分發揮農業和半山區縣份的資源、產業優勢,進行重點培育,努力實現突破。
政策扶持 放大信貸規模
延壽縣財政拿出200萬元肉雞養殖專項信貸擔;穑h信用聯社放大金融信貸規模10倍,采取聯保的方式,按每只肉雞20元標準為養殖戶提供專項貸款。協調金融部門,原則按每袋食用菌1元的標準為種植戶提供生產信貸資金。同時,積極整合各類資源,由扶貧部門爭取貸款貼息扶持;結合水稻育苗大棚建設,扶持農戶利用大棚發展肉雞養殖和食用菌栽培;在沼氣池建設項目實施村,免費為肉雞養殖小區建設沼氣池,鼓勵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;養殖小區建設用地由村(鎮)提供廢棄地、閑置校舍、廢棄磚廠、荒山荒坡等方式解決;各鄉鎮政府和國土、電業、水務、林業等相關部門負責養殖小區的圍墻、水、電、路等配套設施建設;養殖戶負責自建雞舍、購置養殖設備、飼養管理等投入。
建設基地 從標準化開始
延壽縣按照“起點要高、一次規劃、分步實施、便于統一管理、集約化飼養”的原則,今年全縣規劃建設50個標準肉雞養殖小區,不斷提高肉雞養殖的規;、標準化、集約化水平。在實踐中,把肉雞養殖小區建設與水稻育苗大棚小區建設緊密結合起來,盡量減少生產成本投入。一般每個小區養殖戶一般不少于10戶,每個養殖戶年出欄肉雞2.4萬只以上,小區年出欄肉雞力爭達到1000萬只,建成初具規模的生產基地。食用菌種植以專業村屯、林場為重點進行布局,逐漸向其他村屯延伸和擴展,規劃建設50個生產基地,每個基地生產食用菌20萬袋,形成年種植1000萬袋的生產能力。
優化服務 各部門免費上門
延壽縣把肉雞養殖小區建設列為“鄉鎮一把手工程”,安排一名副鄉鎮長具體抓落實,每個養殖小區都配備一名專職干部組織協調建設。畜牧部門統一規劃設計了小區建設圖紙,向每個鄉鎮派駐兩名技術人員,負責養殖小區技術指導和疫病防控工作,并免收養殖場地檢疫費用,防疫藥品只按成本收費;電業部門優先保證肉雞養殖小區和食用菌栽培基地電力供應,免收勘查設計費用,減收工程安裝費用;環保部門幫助做好肉雞養殖小區建設環評和治污指導;農委綠辦免費為肉雞養殖戶辦理無公害農產品標識,免費為食用菌栽培戶申報綠色食品標識;林場免費為食用菌栽培戶提供閑置廠房,并在林區閑置空地為擺放食用菌提供方便;工商部門幫助注冊商標和培育農產品品牌。